最近正值巴西世界盃開打,很多人慨嘆時間過得太快,4年光陰只在彈指一揮間。其實NBA也一樣,占士投奔熱火就發生在西班牙奪冠前3天。如今鬥牛軍團再戰荷蘭慘遭吊打,LBJ則第3次在總決賽輸給德州球隊,今年夏天又將面臨新一次的「決定」。唯一有能力悍然抵抗歲月侵蝕的,似乎只有馬刺。

微博上有種形容,將阿拉莫軍團比作德川家康。略懂日本戰國史的人都知道,家康的一字真經就是「等」,硬等到把信長秀吉都熬趴下了才稱霸天下。GDP為這座冠軍等了7年,鄧肯 (Tim Duncan)距離首次問鼎更是有14年之久。當時的里安納尚且未滿8歲,絕想不到日後會有和「21號新秀」並肩衝冠的機會。

為了褒獎馬刺的耐心,外界忙不迭把各種高風亮節的辭藻加諸其身,最常見的就是「堅持」。彷彿他們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做,只要GDP駐顏有術,冠軍就會被等到門前。在如狼似虎的NBA混,哪有這麼簡單的事?短短一年就已經把熱火改變得面目全非。如果說馬刺真有什麼是他們最「堅持」的,那麼「堅持創新」才是重中之重。

早些時候馬刺還沒有五冠加身,ESPN就曾提醒大家說:「有的事情你現在看起來司空見慣,不妨回憶一下它最初是從哪裡來的。」比如1996-97賽季大衛-羅賓遜受傷,馬刺借勢一爛到底選進鄧肯,就堪稱「擺爛界」行尊級的傑作。誰都想藉著選秀引進建隊基石,真正符合「前四順位」+「冠軍」的有幾位?1985年開啟樂透抽籤至今112人中有3個:大衛-羅賓遜、鄧肯,以及,呃……米歷錫。

自打鄧肯入隊以後,唯一能阻止馬刺不拿常規賽50+勝場的方法,就是因停擺把賽季縮短到50場。他們的穩定令人驚嘆,更難的是恐怖的造血能力──50+勝場意味著選秀簽絕不會太高。湖人熱火在21世紀的履歷都很漂亮,但誰都做不到像馬刺這麼擅長在低順位淘寶。柏加和贊奴比利 (Manu Ginobili)都是靠它來的。

要知道世紀之交的時候,美國籃球還處在非常託大的階段,對其他國家的進步缺乏足夠深刻的體會,連輸好幾次世界大賽才幡然醒悟。馬刺在這方面走在了聯盟的前頭,他們開了「海外培養」的先河,遂有各隊後來的依樣畫葫蘆。等到像小加索爾、柏高域等人循此模式進入NBA,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

馬刺近些年最有亮點的選秀,還包括2007年第28順位的斯巴列特,以及2008年第26順位的佐治-希爾。後者在2011年選秀大會上作為籌碼被送去溜馬,換來的就是今年的總決賽MVP里安納。在這個問題上,外界往往會被普波域治頂級主帥的名頭所迷惑,而忽視他超級經理人的身份。

為什麼這麼說呢?馬刺名義上的主管是布福德,但真正有話事權的還是普波域治。沒有教練能做到隨便給什麼料都炒出好菜來,普波域治只做教練的話恐怕也不例外。他異於常人之處在於,兩種角色合於一身,而所有引援都是為之後的調教服務的。普波域治能不能把麥基帶成智慧型內線?更大的可能是,馬刺一開始壓根兒就不會考慮這號人物。

該隊選秀和引援對出身不拘一格,但大都是球商高、會投籃、肯防守且性格溫順的類型,此乃基本要求。好處不用多說,起點低意味著要價低廉,後續建隊會更方便:打出來就能和現有隊型完美對接,打不出來也沒太大損失。在這裏你很難把「發現」和「培養」簡單粗暴地區分為兩個動作,而是一脈相承的。

以馬刺今年的奪冠班底為例,他們還是全聯盟極少數有「學童傳統」的球隊。坊間把普波域治的點石成金形容到逆天的程度,實際上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培養這幫球員有多難:

蒂亞戈-斯巴列特,第一年的輪轉秩序在麥克戴斯和邦拿 (Matt Bonner)(!)之下,場均只打12.3分鐘得到4.6分。業界對他的評價是效率尚可,但毫無射程是硬傷,和鄧肯或者當時的大前鋒巴里亞都搭不來。多虧普波域治給雙塔設置了很多雙掩護的戰術,巴西人自己也勤勤懇懇磨練球技,去年夏天終於得到千萬合同。

丹尼-格林,他真正成名是在2011-12賽季,投奔馬刺則要更早。2010-11賽季他為普波域治打了8場比賽,場均11.5分鐘,是不折不扣的飲水機。賽季結束後ESPN把他排在聯盟第421位。不過格林在16場NBDL比賽中的三分命中率達到44.1%。兩三年後他把同樣的准心帶到了總決賽舞台上,同時還是最棒的回防球員之一。

帕泰利克-米爾斯,上賽季還是馬刺的邊緣人物,生涯初期甚至在CBA淘過金(還因為奇怪的原因被裁了)。去年夏天馬刺用貝里內利取代加里-尼爾,外界不少聲音討論過倆人的優劣。沒想到米爾斯的上位比貝里內利更迅速,他有著意大利人沒有的持球主攻能力,短期砍分的爆發力不在尼爾之下,今天很好地証明了這一點。

這些人的共同點都是,在坐板凳的時候已經不屬於最適合培養(23歲以前)的年齡了,絕對算不上什麼天才。馬刺不給他們時間不等於就是不重視,而是等一旦符合預期了就立馬上位,給予無條件的信任。今年他們靠柏加-贊奴比利-里安納-迪奧-鄧肯的陣容給熱火製造了巨大麻煩,但6到8號球員的檔次也是聯盟少見的,過渡階段拉開分差的能力超強。

馬刺獨特的育才模式,反過來還能「反哺」普波域治最別緻的輪轉安排。GDP這幾年比三巨頭少打了10,000多分鐘?你把他們仨和聯盟各隊出場穩定的三人組相比,也會有接近的數字。馬刺今年常規賽場均出場最多的柏加,連30分鐘都沒超過。里程數的嚴格控管,能確保GDP打到總決賽仍保持充沛體力。

這件事其實知易行難,誰都想讓主力球員把狀態留到最後,但不是誰都有這個資本。熱火今年一讓韋迪輪休,立馬就從上賽季的66勝跌到54勝;馬刺把10人輪轉玩到極致,反而還多贏了4場。沒有前些年屢有妙筆的運作做根基,他們如何做得到?如果做不到,又靠什麼在總決賽和防守凶狠的熱火拚腳程?

ESPN還提醒說,馬刺是全聯盟第一家,在訓練中運用GPS技術,檢測球員訓練中各項數據的球隊,他們的「潮」照樣走到了聯盟前列。如今NBA已有半數球隊跟風,也採取這種非常先進的控管體能方式,其中還不包括今年看起來透支的熱火。你認為馬刺打得只是古典籃球,整天都是訓練訓練,一點也不時尚,那是被鄧肯和普波域治的撲克臉騙了。

說到底,馬刺今年王袍加身,是過去數年選秀、引援、培養、佈陣全都精益求精,所有靈感加諸一身才有的集大成之果。其難度甚至要高於熱火的「巨星模式」,君不見聯盟各隊高層有馬刺背景者如過江之鯽,真正取得類似成就的有幾個?0而已,或者雷霆算半隻,但現在也往個人籃球的路上越走越遠。

在此前的專欄里筆者說過,馬刺在和熱火的「build vs. buyer」,即建立者PK買家的哲學之爭中扳回一城。但這種較量只是止於兩隊之間的,很難說對其他球隊會有什麼參考意義。不是因為它不夠優秀,而是因為這種優秀實在太難得了。就算你各項環節都到位了,怎麼樣說服三大核心拿合計3,000萬的工資?這又是一件只有馬刺才做得到的事。

結語:今年夏天有不少巨星試水自由球員市場,免不了再出現一些新組團的組合。但沒必要因為今年熱火的失敗,就否認其存在的意義。一是熱火在自己的模式里也已經做到了極致,4進決賽兩次奪冠沒什麼可丟人的;二是他們畢竟還有早年綠軍的類似案例可供參考,馬刺卻僅此一家別無分號。偉大的球隊往往不可複制,今年的冠軍尤甚。

arrow
arrow

    crossfinity0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