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東尼奧快報》報導,陣容深度成為聖安東尼奧馬刺隊本賽季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他們通過自己的實際表現証明:球星的力量並不是NBA唯一的制勝之道。

雖然頭號得分手東尼柏加場均得分僅有16.7分,但憑藉全隊9名球員至少得到8分的集體火力,馬刺本賽季常規賽打出62勝20負的佳績,領跑全聯盟。根據數據統計,NBA上一支常規賽9名球員得分超過8分並最終打進總決賽的球隊,還是1965-66賽季的波士頓塞爾特人。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塞爾特人最終在總決賽中4-3擊敗洛杉磯湖人,成功奪冠。

從1966年到2014年,將近50年的歲月變遷,NBA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且不說球員個人能力、聯盟競爭激烈程度的天差地別,單單列舉一項數據,你就能體會馬刺隊的進攻分配做到如此均衡有多麼困難:當年的塞爾特人常規賽場均回合數達到122次,而本賽季的馬刺呢?僅有95次!更多的回合數=更多的得分,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到了季後賽,馬刺隊九名主要輪換中的三人得分出現下滑,跌到8分以下,分別是:提亞哥-斯巴列特(7.9分)、帕蒂-米爾斯(6.5分)和馬科-貝里內利(5.7分),不過柏加、鄧肯、馬努-贊奴比利 (Manu Ginobili)、考瓦伊-萊昂納德、戴奧 (Boris Diaw-Riffiod)以及丹尼-格林的得分均較常規賽有所提升,保証了馬刺全隊火力的輸出。

馬刺的季後賽得分王仍然是柏加,截至目前為止他的場均得分為17.2分。而在NBA歷史上,還從沒有一支冠軍球隊的頭號得分手季後賽場均得分低於這一數字,即便算上24秒計時規則誕生前的「上古時代」,亦是如此。

另外一項值得一提的數據:在過去兩輪系列賽的最後一戰(對拓荒者第五場和對雷霆第六場),柏加均因受傷在上半場就提前離場。但馬刺仍然在失去頭號得分手的情況下最終成功淘汰了對手。

在NBA歷史上,上一支全隊沒有一名球員季後賽場均得分20+最終還成功奪冠的球隊,是1961年的塞爾特人。當時那支球隊的頭號得分手是湯米-海因索恩,他在那一年季後賽場均可以得到19.7分,而他身邊還有個場均得到19.1分的比爾-羅素。

arrow
arrow

    crossfinity0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