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NBA常規賽做賽8場,其中包括4場東西區之間的交鋒。結果塞爾特人和活塞不出意料地脆敗於馬刺與勇士;魔術3分險勝太陽挽回些許顏面,速龍稍後卻以東區頭名的身份加時不敵西區墊底的湖人。至此東區球隊對西區的交鋒戰績為26勝63負,勝率僅29.2%。

加劇的失衡格局

如果你長期關注NBA,應該不會對東弱西強的格局感到意外。這在21世紀後已經變成一種常態:過去15個賽季,東區只有1次東區交鋒戰績。西區有9支球隊對東區的勝率在55%以上,其中以馬刺的73%為最,東區沒有球隊做到這一點。與之相應的是,東區有12支球隊對西區的勝率在45%以下,西區同樣沒有球隊出現這種情況。

它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導致季後賽門檻的差異。1999-00賽季以來,西區第8種子平均要獲勝46場,東區則是40場。期間有10支球隊以勝少負多的戰績進入季後賽,全部來自東區。上一次東區季後賽門檻比西區更高,還是1998-99的縮水賽季。去年此時我們就針對同一話題進行過探討,因此似乎不能稱之為「現象」。

但凡事都有程度的區別。哪怕大家對東弱西強非常習慣了,還是得注意以下事實:過去10年,東區有8次對西區的勝率在41.8%到45.3%之間;例外的兩次分別是2009-10賽季的51.3%,以及上賽季的36.9%──仍然比新賽季的答卷要來得體面。至今西區仍有5支球隊對東區保持不敗,分別是勇士、拓荒者、火箭、馬刺、帝王和湖人,累計29勝0負。

會不會存在樣本偏小的因素?有一部分原因。細心的網友應該還記得,上賽季初東區對西區的勝率一度也在3成左右徘徊。當時甚至出現過大西洋組集體萎靡,勝率全部低於50%的尷尬局面。他們之所以會反彈靠的都是後期的提升:全明星賽後戰績最好的10支球隊,有5支來自東區。

但這恰恰是今年東區失望的原罪之一。首先當時公牛、山貓、速龍、籃網和巫師的反彈是各自付出了巨大努力的成果,無法用某種單一的觀點來解讀。今年東區還能不能複制這種批量式的低開高走,是誰都不能保証的。業界甚至有聲音認為,NBA常規賽的格局其實到了聖誕左右就奠定了,後續表現和傷病的關係更大。按這說法留給東區調整的時間不會太多。

其次就是,照理說更近的表現更能說明問題。既然上賽季下半段東區已經進步了,這回的低迷就不能視作一個波谷的延續,而是再次從波峰(儘管是有限的波峰)跌落。本來外界預期的是東區球隊經過一年的磨合,至少能稍微拉近差距,結果卻沒能兌現。在這裏不妨利用一種比較特殊的方式,來看看東西區的球隊距離預期有多遠。

榜單I我們採用的是ESPN200多人專家組的季前預測。請注意他們不是神棍,他們也會犯錯,比如上賽季就沒人料到太陽能夠飆升到季後賽邊緣。但預測的目的本來也不是彰顯權威,而是為了告訴你合理的期待值在哪裡。對此筆者還對照了榜單I與拉斯維加斯的季前賠率,區別還是很小的。由於博彩業的賠率關乎大筆金額,也沒人會拿這種預測開玩笑。

榜單II我們採用的是ESPN的季後賽概率榜。它的原理和新浪每週更新的自動戰力榜類似,由於它加入了賽程與淨勝分的因素,能夠更好地還原目前各隊的表現。也就是說我們把榜單II的預測戰績減去榜單I的預測戰績,大概就能得出30隊一個多月和預期的差距有多大,以下是幾個關鍵結論:

NBA最高於預期的球隊(10場以上),東西區各占兩支,分別是東區的速龍(+11場)和公鹿(+16場),西區的灰熊(+10場)和帝王(+19場)。但最低於預期的球隊,東區包括-10場的騎士、-15場的黃蜂和-12場的紐約人,西區則只有-20場的雷霆。缺了雙少的俄城軍團對東區僅2勝5負。

這裏很妙的地方就是,你可以認為隨著騎士磨合能夠改進東區的孱弱情況,但西區也有一支提升可能性更大,甚至能說是進步板上釘釘的球隊。而且黃蜂與紐約人雖然也在磨合,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很多的,且大部分與休賽期頗為冒險的運作有關。倆隊除了安東尼近期的背部痙攣鮮有傷病,誰都沒法確定他們會複制上賽季速龍籃網的路線。

如果我們把5場以內作為準確預測允許的誤差值的話,那麼有14支球隊的表現和預期差別不大,但其中只有5隊來自東區,混戰對長期保持底蘊更沒好處。概率榜還認為東區的季後賽門檻是39勝,西區有11支球隊能做到更多贏波,這還不包括勢必會反彈的雷霆。而上賽季雖然東區季後賽門檻是38勝,西區贏波更多的隊伍也才10支而已。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由於我們對西強東弱已經習以為常了,很容易為這種情況賦予必然性,甚至拿東西岸的經濟實力來解讀。但實際情況是美國至少東西海岸是比中部地區要發達的,恰恰和NBA的格局形成鮮明反差──東海岸的大西洋組目前對西區7勝26負,勝率僅21.2%,而西海岸的太平洋組對東區19勝4負,勝率高達82.6%。湖人甚至就指著它過日子了。

很顯然這無法完全用城市吸引力來解讀。以ESPN季前排出的30大球星為例,實際上在東區出身以後跑去西區的只有一人,就是從魔術輾轉湖人和火箭的侯活,反倒是從西區投奔東區的多達4位,分別是路夫、安東尼、謝弗遜和羅利 (Kyle Lowry)。照理說NBA自有其動態守恆,東弱西強愈演愈烈很不應該。

為什麼這麼說呢?假設你是NBA的大牌自由球員,挑下家肯定優先考慮3點:收入多少,球隊的競爭力如何,隊內地位怎麼樣。這3件事不見得有先後關係,更多是一個放在一起權衡的過程。如果說東區球星少且弱隊多,那麼對後兩件事反而是有加分的──你來這裏會更容易進季後賽(保羅至今打不進西決……),擔綱球隊老大的機會也更大。

東西岸失衡沒被自由球員的流向修正,首先應該就是運氣成分很重要。最近8年東區球隊拿到了5個狀元簽,其中羅斯在和傷病做鬥爭,禾爾與艾榮更接近於准巨星的水準,本內特和維金斯哪怕沒被送到西區,一時半會兒也挑不起大梁。西區3個狀元簽里也有水貨,即07年的奧登,但你也知道接下來的榜眼秀屬誰,何況另外倆人分別是格芬與濃眉哥。

如果在合適的年份挑到狀元簽,東區可能就會出色一點,但接下來的選擇就和管理層的運作息息相關了。在這裏你不得不承認西區的總經理們眼光更佳,哪怕靠選秀也比東區球隊更懂得把握機會。還是以ESPN的30大球星為例,撇開中途離隊過的占士和德拉季奇,其中有20人是效力於選秀開始的球隊的,他們分別是:

97屆狀元鄧肯 (Tim Duncan);98屆第9順位奴域斯基 (Dirk Nowitzki);01屆第28順位柏加;06屆榜眼艾特列治;07屆榜眼杜蘭特 (Kevin Durant),探花賀福特,第9順位諾阿,第48順位小加索爾;08屆狀元羅斯,第4順位韋斯布克,第24順位伊巴卡;09屆狀元格芬,第7順位居里;10屆狀元禾爾,第5順位哥辛斯;11屆狀元艾榮,第15順位里安納;12屆狀元戴維斯,第6順位利拿特,第9順位德拉蒙德。

看出什麼沒有?哪怕是不算狀元秀以及狀元同樣是西區球隊的榜眼秀(如杜蘭特),西區仍然靠選秀得到了多達11名球星,而東區只能由賀福特和諾阿這對佛羅里達雙子星以及德拉蒙德撐門面。NBA的選秀制度本質上是青睞弱隊的,對常年孱弱的東區也該有相應照顧。但西區一出手就是好籤,狀元質量也遠高於東區,那就沒辦法了。

說起來,21世紀初才開始東弱西強,和選秀眼光和運氣也有著一定關係。後佐敦時代快艇開了個挑水貨狀元的先河,隔年公牛很爭氣地摘下布拉德。但接下來籃網遇到小年只能選馬田,巫師01年的甘美布朗更是和火箭02年的姚明沒法比。03年騎士和04年魔術各挑到一名超級天才,但又被05年公鹿(波格特 (Andrew Bogut))和06年速龍(巴尼亞尼)抵消了。

當然了,有很多事情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看法,東區選秀不如西區是受多種復合因素影響的。就像08年不會有太多人想到比斯利會混成這樣,但熱火還是成為近幾年最成功的球隊。又比如06年的萊爾 (Brandon Roy)在前幾年看也是西區的一大妙筆,現在卻只能塵封於歷史中了。今年東區進步最大的公鹿,蛻變之源部分同樣是桑德斯、字母哥以及柏加等人的選擇。

結語:東弱西強只是一種現象,不等於東區管理層智慧肯定要弱於西區,否則就不會出現最近10個冠軍仍有4支東區球隊的情況了。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NBA會出現這種格局與美國的整體經濟形勢沒有那麼大的聯繫。西區諸強在還是弱隊的時候就步步為營做足功夫,而非完全指望交易和自由球員的爭奪,才是如今東西失衡最被忽視的原因。

arrow
arrow

    crossfinity0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