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熱火淘汰籃網晉級東決,保殊三分球6投4中得到16分,而籃網是此前僅存的低位比重和得分率都高於聯盟平均線的球隊。同時馬刺滅掉拓荒者,5場比對手少打了31次低位(41-72)。我們不妨從這幾個隊談起,看看NBA低位進攻的大環境。

熱火&馬刺-低位只是輔助

在這個話題開始之前,首先得區分一個概念,即「低位」和「背框」還是存在定義上的不同。前者強調進攻發起的位置,後者注重進攻動作的差異。像保殊這種不以體重見長的球員,速龍時期還是經常在低位面框持球,憑藉的是大個子中極少見的速度和靈活性。根據Synergy的統計,2009-10賽季他有34.9%的進攻來自低位,得分率甚至優於蘭度夫 (Zach Randolph)、謝弗遜等背框達人。

打出生涯最佳表現後,保殊投奔熱火,在三巨頭中第一個面臨轉型的艱難任務。這不僅僅是因為占士韋迪均正值巔峰,球技和聯盟地位要高於保殊,還因為他倆調整的餘地相對較小──韋迪幾乎沒有三分射程;占士雖然近幾年把投籃練出來了,但籃下命中率高達8成,讓他飄在外線無異於巨大的浪費。

2010-11賽季也就是轉會後的第一年,保殊就把低位比重縮減到22.5%,同時有37.5%的進攻來自高位擋拆或者定點投籃(速龍時期只有21.8%)。儘管熱火最終不敵小牛無緣冠軍,保殊的作用還是受到了業界的巨大肯定。ESPN在賽季回顧中寫道:

「某種程度上,保殊才是熱火最不可或缺的球員。一旦占士韋迪其中一人離場,球隊側翼仍有至少一名全明星,但一旦保殊不在,熱火的禁區組合就是聯盟最差之一。這也就是為何保殊,而非占士韋迪的在場淨勝分全隊最高。他在場每100回合球隊淨勝9.86分。」

當時ESPN還把保殊形容為「禁區組合」中的一員,是因為史帥還沒有開始打一大四小。包括2011-12賽季常規賽在內,熱火先後有伊爾戈斯卡斯、祖爾-安東尼、丹皮爾、皮特曼和圖里亞夫等人操刀過熱火的主力中鋒。這些人里一大部分都已經不在聯盟打球了。球隊主打雙內線,仍然時不時讓保殊打低位(這一年仍有21.7%),「空間」對他們而言並不是如何重要的詞彙。

這個情況直到2012年季後賽才突然有所改變。業界形容他們「突然搞明白了過去兩年都沒搞明白的事,主打一大四小讓年輕的雷霆看起來像支高齡球隊」。占士韋迪有了更多的突破空間,不再沉迷於輪流單打,保殊則作為場上唯一的大個子讓他們如魚得水。熱火管理層在奪冠後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打算堅持這種攻無不克的打法,夏季引援也以進補射手為主。

結果?上賽季保殊的低位進攻比重瞬間下滑到12.2%,和前兩個賽季都有質的區別,高位擋拆及定點投籃的比重則暴漲至51.5%。由於必須時刻在場上對抗對方最高最壯的球員,籃板和低位防守吃虧放大了保殊「軟」的印象,連整天飄在外線投籃都成為詬病點之一。新賽季他的兩項比重分別是7.3%和52.4%,但這兩年熱火不是已經奪冠了,就是正走在爭冠的路上。

是的,按照傳統觀點,內線球員就該衝到籃下和對手赤膊相拚,「大後鋒」絕不是如何光彩的詞彙。但熱火上下其實也很清楚,低位進攻現在不是聯盟的主流選擇了。它首先得來源於射手群提供的巨大空間,否則以當今NBA的身體素質可以隨隨便便進行包夾──根據BR網的統計,球員們並沒有比十幾年前更矮,而是更重了。他們越來越能兼顧速度和對抗,讓球場顯得比以往更小。

這種情況下,聯盟每次進攻得分率最高的4支球隊──熱火、快艇、馬刺和小牛,不約而同地都把低位作為輔助選項。他們的低位得分率都要高於聯盟平均水平,分別排在第1、第4、第7和第2,但比重全部低於聯盟平均的9.6%。熱火把占士韋迪作為這裏的首選項,也是認為保殊在別的地方提供的戰術意義更大,開發了三分射程以後尤其如此。

再來看已經晉級了西決的馬刺。鄧肯 (Tim Duncan)平時有31.3%的進攻來自低位,有49%的概率能以得分或者造犯規結束,照理說已經是很好的低位攻擊手了。但他5場比賽對拓荒者總共打成了幾次低位?7次而已。不是說鄧肯打不動拓荒者,至少首輪的比賽已經顯示出盧比斯在這裏的單兵防守並不出色,而是馬刺更需要他和斯巴列特作為roll man出來給柏加及一幹外線做牆。法國跑車是全聯盟最擅長利用大個子掩護的球員,普波域治在這點上完全做到了物盡其用。

火箭&溜馬-低位進攻的反例

不得不承認,NBA還是有一些靠低位主打也能在季後賽贏波的隊伍,比如灰熊和拓荒者。但前者其實是外線攻擊力貧乏,有時候不得不靠黑白雙熊在內線硬鑿,獲勝根本還是源自賽場另一端;後者在常規賽的低位比重高居第6,但得分率只有第19,艾特列治會在這裏打爆鐘斯有麥克海爾調整不力的因素,後來上雙塔的防守效果就要好得多了。

為什麼說艾特列治的低位進攻理論上相對容易防守?歸根結底還是前文所說的「空間問題」。拓荒者的外線球員個個遠射精準,但中鋒基本沒有射程。這個隊型特質決定了對手雙內線可以一個人單防,一個人在籃下協防,間接逼迫艾特列治用投籃來解決問題。侯活和阿西克限制艾特列治低位還不錯(擋拆是另一個情況),換成鐘斯就不行,是因為他在協防到位之前就已經被搞定了。這次斯巴列特防艾特列治備受好評,業界還是有聲音提醒別忘了鄧肯在禁區的威懾作用。

但拓荒者還不能算是NBA最拔高低位作用的球隊,他們的首輪對手火箭才是。火箭的常規賽得分率高居聯盟第5,得感謝聯盟第2的快攻比重。一旦他們的速度降下來,投籃選擇差的毛病就顯現出來了。只講低位進攻的話,他們10.5%的比重排在聯盟前半段,但得分率是30隊墊底的0.79分。侯活也就是欺負盧比斯和強調人盯人的拓荒者比較擅長而已。

首輪拓荒者的隊型,無意間放大了火箭的選擇難題。很多人看比賽質疑夏登為何沉迷於單打,不多打擋拆。但這一部分是隊友的問題,一部分是教練佈置的問題,簡言之就是一句話:當你找不到擋拆搭檔的時候,一個人怎麼打擋拆?侯活沉迷於低位進攻的高效,收在內線不出來,鐘斯體型偏小根本擋不住人,也只有阿西克在這方面還算勤勤懇懇。

此刻另一項數據可以反映出火箭重視低位進攻的弊端──他們的擋拆得分率在全聯盟僅次於太陽、熱火、快艇和雷霆,但15.6%的比重卻是全聯盟最低的。球隊在大前鋒位置上引援不力,使得掩護和低位的重任全部落在侯活一個人身上。侯活素來就想當然認為後一項才更適合自己,於是夏登的單打就更隨心所欲了。

正常情況下,球隊雙內線里有一個能拉出來擋拆,一個在低位進攻當然是理想情況。比如小加-蘭度夫、韋斯-希伯特、尼利-戈達等等,前一類人都是類似於保殊這種能里能外的內線。但即便是這樣,灰熊、溜馬和巫師等隊單論進攻也都達不到聯盟平均水平。ESPN前幾天分析溜馬給希伯特喂球的戰術,就認為其弊端多多。

首先,希伯特的存在阻擋了溜馬外線的突破路線。史堤芬遜曾坦言希伯特總是0分有自己傳球不力的因素,但只要他注重往低位傳球,自己的得分就暴跌,說明這種普通檔次的突破手更加需要空間的支持,和內線至少不能同時處於一側。其次是當今聯盟在大加索爾體能下滑之後,應付包夾傳出好球的低位攻擊手寥寥無幾。後衛們在傳球後通常是往弱側跑動,好帶走自己的對位者。此刻低位進攻完全變成1v1甚至1v2(內線協防)的舞台了,成不成就看你個人能力如何。

有趣的是,這篇大談低位弊端的文章,標題卻是《溜馬為何要多讓希伯特打低位》。文章作者統計了希伯特出手次數和籃板的關係。本來兩者的相關性沒這麼強,但希伯特是屬於那種一旦進攻沒有參與感,防守就會連帶鬆懈的類型。溜馬多給他喂球不是因為相信這麼做能改善進攻(有可能打熱火是例外,但打巫師確實不是),而是至少能哄得他在另一端做出貢獻!

其實火箭的情況何嘗不是如此。早在侯活入隊之前,業界就不乏言論提醒他少打低位多打擋拆,不僅僅是因為他自己這麼做效率更高,還因為能夠福澤隊友。但麥克海爾做不到這點,用的是非常懷柔的方式,不知不覺把火箭整個賽季都賠進去也沒反應過來。此時真別說莫雷的球隊如何如何唯數據是瞻,明明他們的某些打法是非常「反數據」的。全聯盟進攻最好的球隊往往並不依賴低位,依賴低位的球隊中不少進攻並不好全聯盟進攻最好的球隊往往並不依賴低位,依賴低位的球隊中不少進攻並不好

結語:不得不承認比起四大中鋒時代,NBA存在低位好手凋零的情況,既有時勢原因也有規則原因。但既然低位不再是聯盟的主流已是事實,如何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就愈加重要。季後賽所剩下的球隊中,馬刺和熱火最懂得量體裁衣,即便是快艇格芬這種經常被罵成莽夫的球員,碰上雷霆的肌肉棒子也有意多往外線移動,都是主動適應,最大化己隊武器庫的表現。目前全聯盟只剩下兩家低位比重高於聯盟平均的球隊,還是溜馬和巫師二選一,他們又會走多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ossfinity0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